一天的工時就是八小時,除了昨天討論到會議佔掉許多時間,其他像是管理團隊、跨團隊協調,以及大大小小的技術諮詢等,往往就佔掉一天所有時間。
尤其如果是屬於需要寫一點 code 的主管,就經常會有辛酸畫面流出(?),上班忙管理,下班忙寫 code。
但基本上能被升上來主管職的人,都是有一定工作資歷的,對於自己的時間管理必然都不差,那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?
應該很少人早上安排今日行程時,就發現
「啊,八個小時都滿了,今天要加班了」。
通常都是今天安排個八~九分滿,留下一點緩衝,結果一天過完之後,總是不曉得為什麼事情都做不完,甚至還要回家功課。
會遇到的問題可能有這些:
其實重點都在於 「原則」。
最基本的原則就是區分:
我想這個時間管理四象限法,應該很多人知道,但我更喜歡「石頭、沙子、水」的理論:
一天八小時就是這個瓶子的容量,愈大的石頭就是那些「重要不緊急」的任務,反過來愈小的石頭,甚至沙子、水,就是「緊急不重要」的任務。
嘿,這是小學生的教材欸,拿來寫鐵人賽是不是太侮辱智商啦?
因此我想多討論一件小學沒教的事:
「你要怎麼知道哪些是石頭?哪些是沙?」
如果我把主管一天的所有任務都攤開,並且明確標示出哪些重要哪些緊急,那小學生都可以幫我排行程。
因此真正的課題,並不是「如何安排時間」,而是「如何區分任務」。
可以觀察任務有沒有下列特質:
當然,即便區分了緊急與重要,也不是那麼單純就按表操課,把重要的都先排上去,然後下班前才來處理不重要的。
畢竟有些時候,對我來說不重要的事情,可能對其他人來說是重要的,所以還是要保留一些彈性給這種情境。
因此可以將八小時的瓶子,拆成四小時,或甚至兩小時的小瓶子,每個小瓶子都一樣「先放大石頭再放沙子」。
比如以兩小時的小瓶子為例,前 1.5 小時先做重要不緊急的事情,如果過程中遇到緊急不重要的任務,先放到自己的 todo queue 裡面,後面 0.5 小時再一次處理掉。
這是一個折衷,雖然拆成小瓶子會導致一天仍然會多次切換去做其他雜事,但至少都是先做完一部分重要的事,才「主動」切換過去,而不是每次別人敲訊息就「被動」切換。
其實這次的課題也是我很想克服的,無論是做為一個主管管理日程,還是單純應用到自己的人生時間管理,其實都是很有用的工具,但實際執行起來,總是下意識地就朝著簡單、不費力的「緊急不重要」偏過去了。。。
我想這也是需要一些經驗去判斷的,有些事情可能在當下看起來很緊急,但實際做完再回頭看,會發現這件事其實也沒那麼趕。
很多時候其實也不是無法區別,只是出於自己「不要造成別人麻煩」、「不要讓事情都卡在我這」的心態,為了擺脫這種感覺,才偷偷調整優先順序,固然心態上會輕鬆一點,但事情做不完就會變常態了。